比如量子技術領域,就頻獲突破: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量子通信衛星,制造出量子計算機,研制出高性能量子雷達,完成量子反通信試驗,實現千公里量子糾纏,實現量子水下通信,完成量子成像(鬼成像)技術的國家。
而現在,我們在這一領域又迎來了一大突破。據新華社1月2日消息,日前中科大郭光燦院士所領導的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計算芯片的研究領域再次取得了新的進展。
據報道,實驗室創新性地引入第三個量子點作為控制參數,極大地增強了雜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同時也為半導體的量子計算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日前已在國際著名期刊《應用物理評論》上發表了相關成果?!?/p>
而說到郭光燦院士可能很多人聽說過,他是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物理教授。國家973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方向性項目的首席專家。上世紀70年代,郭老發現了氮分子氣體激光器,這個成果在當時填補了國內一大空白領域,用途廣泛。
后郭光燦轉戰到一大“冷門學科”——量子光學。這個方向在當時更是不被看好。但是在他的努力堅持下,于1997年,首次完成了量子技術領域的第一項重要工作——量子編碼。同時郭光燦團隊所做出的量子避錯碼技術,在世界上還是第一個,相關成果一度引起國際范圍內的熱議。
此后,1999年中科院為郭光燦提供了5萬元研究經費,自此,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實驗室籌劃并成立。一年后的實驗室評估時,郭光燦的實驗室排名第一,終于拿到了每年380萬元的實驗室經費。他的實驗室團隊終于大膽的運轉起來。
如今,十來年的時間過去了,郭老的隊伍里已經誕生了4位院士。在國際量子信息技術領域,中國科學家的成果更是擲地有聲,而郭老看到這一幕真是倍感欣慰。同時他也感嘆自己的追求,不過只是“激揚人生,品味科學”。
沒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軍工科技如今能夠取得這樣的局面,不知有多少人為之忘我付出,甚至遭人誤解,所以,在我們欣喜之余,一定不要忘了科學家及相關工作人員,是他們才使如今的中國再次屹立在世界軍備科技的高峰,他們不為名,不為利,一心只為祖國的強大,一身清貧,一生正氣,再次為他們而點贊!而自豪??!
以上就是中國量子芯片又獲新突破一人成果曾填補空白世界第一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我們,獲取最新相關咨詢,或者直接撥打我們的在線電話,我們將為您提供滿意的服務!
相關新聞